首頁->家長園地

關掉電視 日子更好過

文/陳怡文、陳柏年整理  

【明慧學校】陳彥玲曾任台大醫院兒童精神科研究員、政大教育學程特殊教育召集人,現為台北縣市教育局教師研習教授。陳彥玲老師家中十幾年來都不看電視,她是怎麼做到的?她有沒有資訊焦慮?她的小孩和同學相處會不會有落差?彥玲老師日前接受教育廣播電台的專訪,暢談她如何遠離最令父母頭痛的媒體污染,使孩子免於電視效應,營造純淨的生活環境。且聽她一一細說從頭……

自我負責的生命態度

教育學養、資歷豐富的陳彥玲老師,常被人冠以「專家」的頭銜。然而她卻為專家下了一個嶄新的定義: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美好的家,「專家」就是「專」門帶領人們回到自己心靈的「家」;讓孩子清楚生命是珍貴的、自然而然的展現生命的美好。因此她的許多建議是從「返本歸真」的角度出發,感覺格外中肯、珍貴。

彥玲老師指出不管是媒體也好、故事書也好,都是一種工具。這些工具到底要帶領人們往哪個方向去,是很重要、要小心釐清的部分。電視本身是種缺乏雙向溝通的媒體,沒有互動與行動的要求。研究發現在電視機前坐久了,人們會覺得電視上播出的內容跟他沒有什麼關係,比如說911這麼一件國際大事,由於畫面不斷的重複播映,反而讓人變得漠然,不會有「我必要起而行做點什麼」的想法。

珍視我的價值 別把孩子交給電視

彥玲老師勸諫家長,切勿不經思考的讓電視成為孩子的「最佳保母或最佳老師」。「好好靜下來十分鐘甚至是十秒鐘,好好聽聽你內心的聲音,你真的沒有空、沒有時間嗎?你現在把孩子交出去了,但是你以後要花多少時間再把孩子找回來?」

在談夫妻關係時,彥玲老師也會聽到一些太太抱怨先生都看電視不看她。彥玲老師提醒當太太的:「那妳就先得要返本歸真,看見自己真正的美好。也學會有效能的溝通,將自己的善良美好分享散發出來。因為一個人能發現自己內心的光彩時,就不會外求聲光刺激,埋怨別人不尊重或不體貼。」

所以太太宛如一朵馨香的鮮花,在她旁邊的人都可以時刻陶醉在這樣的芬芳裡,那麼先生怎麼會捨得轉移他的視線呢?相對的,也請做先生的想一想該如何當一個稱職的護花使者。

拋開電視 生活更精采

電視單方面的、灌輸性的資訊,不但有損孩子的主動性與創造力,也容易養成孩子眼高手低的習慣。拋開電視,要如何消磨時間呢?彥玲老師第一個建議是「講故事」。從小因為家境匱乏,沒什麼課外讀物,所以造就很多講故事的能力。有了孩子後,「講故事」成了彥玲老師與孩子間最大的樂趣之一。往往隨手一編,就是一個精采的故事:「其實編故事有很方便的方法,只要把權威的角色放下來一點,承認孩子其實也非常的聰明,孩子跟你就可以一起說故事了。」

許多研究都證明幼兒的確擁有語言理解能力。然而他們接受的或許不是語言,而是更精細的聲波振幅。有一回,彥玲老師抱著自己剛出生的老大,看著陽光灑落在他的身上,形成一幅很美的畫面。她臨時起意,想測試一下自己學過的理論,就對孩子說:「我覺得你很帥。」想不到才幾天大的小孩,竟然應答似的「嗯」了一聲。彥玲老師提醒家長不要以為小小孩根本聽不懂大人的話,萬一孩子真的聽得懂呢?那豈不是浪費了這段美好的時間。

相信孩子具備聽懂的能力,就是把長久禁錮自我的權威放下。一旦放下權威,就會感覺到身體變得比較柔軟,肩膀不再那麼緊繃,腦袋開始聰明起來,就會有很多的故事從自己的生活中跑出來了。

從互動中成長

彥玲老師的老大到現在還會主動跟她說:「媽,妳記得妳以前跟我講過什麼,我的反應是什麼什麼。」因為一個成功的故事是屬於雙方的。孩子不僅記得別人講了什麼,還會記得自己的反應,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很清楚的明白生命價值的美好,又具有自發性的部分。當他有了這樣的信心與認識,就會擷取他生活當中跟他有關係的事情而滔滔不絕的創作下去,故事就有如泉湧般源源不絕了。

互動當中,彥玲老師擅用的是「問問題」,舉個例子,有天晚上她與兒子在電話中的對話如下:

兒子:「媽媽,我今天……嗯,數學……非常……反正就是很那個啦!」

媽媽:「那到底怎麼啦?」

兒子:「六十二分啦。」

媽媽:「那你自己的感覺呢?」
(對孩子來說,感覺可能不是很好)

兒子:「很不好。」

媽媽:「那你一定是想要很好的感覺。所以你一定可以告訴我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解決。就算是你自己做不到的也沒關係,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克服。」

最後,兒子提出他解決的方法,就是「媽媽你回來之後幫我複習」。

我們到底要提供孩子什麼樣的教育?

彥玲老師強調:「不是因為我是專家,我的孩子成績很差,所以我覺得很沒面子,變成他是為我去讀書。」讓孩子很清楚這個感覺是他自己的,他有權利為自己去負責,而大人不但是他的榜樣,而且還是魅力活力四射的啦啦隊。

最後,彥玲老師語重心長的說:「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真的要把『善』這個字放進去,讓孩子能夠很清楚的去善待自己、善待別人,善待整個環境,這應該是教育的本質吧!」

資料來源:教育廣播電台「媒體觀察站」節目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