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《百家姓》(35-3):婁

文/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

【明慧學校】

婁(ㄌㄡˊ)。

【歷史來源】

1、出自於姒姓,是大禹的後代。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,傳至第五王為少康。周武王滅商後,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,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(今河南省杞縣),遂為杞國。春秋時,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,後來定居於淳於(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)。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(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),遂以地名為姓,稱婁姓。

2、出自古代鮮卑族複姓所改。據《魏書•官氏志》所載,南北朝時,北魏鮮卑族有匹婁(又稱疋婁)氏、伊婁氏、蓋婁氏、乙那婁(亦作壹那婁、一那婁)氏,入中原後一併改為婁姓,亦稱婁氏。

3、以國名為氏。《風俗通義》載,春秋時有邾婁國(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),子孫有以婁為氏,是婁氏的又一支。

【郡望】

1、東陽郡: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。
2、譙郡:東漢時置郡,治所在譙縣(今安徽省亳州)。相當今安徽、河南二省之間地區。

【歷史人物】

婁師德

唐朝的婁師德是一個十分愛才、屢屢薦才的有德之人。

婁師德本身能文能武,征吐蕃,八戰八捷;搞屯田,積穀如山,所以得以逐步陞遷。他身材高大,方口厚唇,性格恰似外貌──待人寬厚,極有度量。一次,他與李昭德同行,因為體胖走不快、跟不上,李昭德嫌他走得太慢,便怒氣沖沖地說:「都是你這個鄉下佬耽誤了我的時間!」婁師德聽後非但不怒,反而笑答道:「我本來就是鄉下佬嘛!」由於他如此好脾氣,連他的下屬都敢跟他開玩笑,他也毫不介意。

婁師德為官三十年,忠心秉正,尤其善於發掘人才,舉薦人才。見到一個有能力的人,他就極力向上推薦,直到那個人被委以重任,他才放心。他就是以如此寬闊度量,容忍並舉薦了一個個後來者,對他本人來講,自然也就有了不少後來而居上者了。

狄仁傑做了宰相後,有些看不起婁師德,常常讓婁師德去幹苦差事。武則天看出來了,就故意向狄仁傑發問:「你看婁師德這個人賢德嗎?」「他做個將軍,小心謹慎地衛戍邊防還可以,至於是否賢德,我還不大瞭解。」狄仁傑答道。

「婁師德是不是勤於發掘人才呢?」武則天又問。

「我與他雖是同行,但卻沒聽說他推舉了誰。」狄仁傑答道。

話已至此,武則天才明白地告訴狄仁傑,他本人的被提拔重用,恰恰是當年婁師德的一再推薦介紹。舉薦了人才還自我保密,毫不張揚,實在是大賢大德了。狄仁傑聞言,慚愧不已,連連歎道:「婁公賢德,我竟然一無所知,比起婁公來,我實在差得太遠了!」後來狄仁傑真的以婁師德為榜樣,為朝廷舉薦了不少有用的人才。

發現了人才,不嫉妒、不排擠,而是竭力向皇帝舉薦,看著眼前的後來之人步步高陞,受到重用,以致位在自己之上,仍然能心悅誠服,毫無怨悔之意,這確屬難得。而更為難得的是舉薦之功竟然秘而不宣,沉默於心,簡直非常人所能了。

婁師德的超常度量使他成為一個不求報酬的「伯樂」,也使他能在險惡的環境之中,始終被信任,還被稱為「長者」,這也正是其大智之所在。由此可見,發現人才,推薦人才,利用人才,既需要有敏銳的目光,更需要有寬宏的度量,即所謂要有識才之能與用才之量。所謂容人之量也並非僅僅是人的修養氣度的表現,它還是人的明智與聰慧的表現。具有這種明智聰慧的人,他們胸懷開朗,活得怡然自得,免除了各種嫉妒心理的痛苦。婁師德就是這樣的人,他不僅是一個溫良敦厚的長者,也是一位智慧超常的良吏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