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成語故事

成語故事:三緘其口

【明慧學校】根據西漢劉向所寫的《說苑》中記載,孔子曾經前往周朝首都,參觀周王的祖廟。在祖廟右邊的臺階前,立了一個銅像,他的嘴被重重封住,背上刻了一段文字:「這是古時候說話最謹慎的人。要謹慎啊!謹慎啊!不要多話,話一多,失誤也必定多起來。」

孔子就反身告誡弟子說:「這個銅像就是在告誡人們,平日謹言慎行,不要多話,就不會招來無妄的口舌之災。」另外在《孔子家語》和《太公金匱》也記錄了這件事。後來「三緘其口」演變為成語,用來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。

【典源】

#漢.劉向《說苑.卷一○.敬慎》1>

孔子之周,觀於太廟。右陛2>之前,有金人3>焉,三緘4>其口,而銘5>其背曰:「古之慎言人也。戒之哉!戒之哉!無多言,多言多敗;無多事,多事多患。安樂必戒,無行所悔。……」孔子顧謂弟子曰:「記之!此言雖鄙,而中事情。詩曰:『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』行身如此,豈以口遇禍哉!」

〔注解〕

(1) 典故或見於《太公金匱》。
(2) 陛:臺階、階梯。
(3) 金人:金屬鑄成的人像。
(4) 緘:音ㄐ|ㄢ,閉。
(5) 銘:刻鏤。

〔參考資料〕

《太公金匱》(據《意林.卷一》引)
武王問:「五帝之戒,可得聞乎?」太公曰:「黃帝云『予在民上,搖搖恐夕不至朝,故金人三緘其口,慎言語也。』堯居民上,振振如臨深淵;舜居民上,兢兢如履薄冰;禹居民上,慄慄如恐不滿;湯居民上,翼翼懼不敢息。」

另可參考:《孔子家語.卷三.觀周》

源自「中華民國教育部成語典」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