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歷史典故

歷史故事:奉公無私 修德愛民

文/智真

【明慧學校】趙抃,字閱道,宋朝西安(今浙江省衢縣)人,二十七歲中進士,歷經宋仁宗、宋英宗、宋神宗三朝為官。他重視自身的修為,剛正不阿,愛民惠民,聲譽遠播。

趙抃任殿中御史時,恪盡職守,“彈劾不避權幸,聲稱凜然,京師目為‘鐵面御史’”。宋仁宗任命好奉承拍馬的陳旭擔任樞密副使(相當於副宰相),趙抃立即上表彈劾,指出陳旭“欺君罔民,損公利己,專務諂悅陛下左右”。他見仁宗不予理會,幾月間連續上了十七本奏章,反復向仁宗講述治國和用人的道理,並舉出大量事實說明陳旭貪瀆不公,擔當此要職必貽誤國家,直至仁宗將陳旭罷免。趙抃這種堅持正義不達目地不罷休的韌勁、一追到底的精神,令人欽佩。

趙抃辦事秉公無私,處處以國家大局為重。在議論朝政時,大臣范鎮經常和他發生爭議,人們都認為他二人不和。一次,范鎮因有過失受到宋神宗指責,神宗問道:“范鎮為人到底怎樣?”趙抃首先說:“范鎮是忠臣。”神宗就再問道:“你何以知道?”趙抃說:“仁宗皇帝有一次身體失調臥病在床,范鎮就率先上奏,請求仁宗皇帝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。奏章一百天後才批下來,范鎮為這事急的頭髮和鬍鬚都白了,他不是忠臣是甚麼?”退朝後,有人問他說:“范鎮總是反對你,你為何替他說話?”趙抃說:“我和范鎮之爭乃為公不為私,豈能因一己之私而廢棄公道?!”

趙抃後來因觸怒權貴被貶為幾任地方官,但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,無論在哪兒做官都做到愛民如子,造福一方百姓。他一清如水,每次赴任時單人獨騎,僅帶一架琴和一隻仙鶴,成語“一琴一鶴”便由此而來,形容為官清廉。趙抃在蜀中任職時,廣興辦學,注重教化,經常親自授課,並寫詩勉勵學生:“古人名教在詩書,淺俗頹風好力扶。口誦聖賢皆進士,身為仁義始真儒”。使蜀中民風淳厚,民心歸向,周邊百姓多向其境內遷徙。趙抃在青州任職之前,青州久旱無雨,旱蝗肆虐,趙抃到任後,忽起一陣大風,蝗蟲全部落水而死,隨後又降甘霖。百姓的旱蝗之災得以解除,人們都說這是趙抃的仁德所致。

趙抃為人為官忠誠正直,白天所做事,夜晚必定衣冠整齊,恭謹的對天稟告,凡是不可稟告的,便不敢做。一生敬信神佛,居心行事,光明磊落。他還經常向周圍人勸善,要勤勉向道,只有修德才能慈悲心志。其實人生在世,能恪盡個人職分之外,要能敬天敬神,修身明德。因為返本歸真才是做人真諦,良知善念才是生命的本源和歸宿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