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->明慧教室

傳統文化:武當山瓊樓玉宇 烘托自然景觀之美

文/張羽良 圖/自曦

【明慧學校】位於湖北省的武當山別名太和山,西接秦嶺山脈,南臨大神農架,綿亙800餘里,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。相傳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山得道飛昇,據《太和山志》的記載,有「非真武不足以當之」的說法,武當山因而得名。

武當派創始人張三丰曾與弟子於此築草廬修道,並預言「此山異日必大興」,之後囑其弟子「善守香火」,便雲遊四海而去。張三丰獨創的太極拳舉世聞名,且影響後世深遠。


武當山上的道觀。

唐太宗祈雨靈驗 建五龍祠

明代時,武當山被皇帝敕封為「大岳」、「玄岳」,地位在五嶽諸山之上,主峰天柱峰,海拔1,612米,周圍又有72峰、36岩、24澗等勝景環繞,構成一幅瑰麗無比的丹青畫卷,被世人讚為「萬山來朝」。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,故中國有多座道教名山,但獨以武當山的宮觀舉世無雙,這與明成祖朱棣崇奉道教相關。

唐朝貞觀年間(627∼649年),天下大旱,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官吏到武當山祈雨,五龍顯靈,普降甘露,因而在靈應峰敕建五龍祠。宋元時又續有建置。到了明代,藩王朱棣發動「靖難之役」奪取了侄子的皇位,為了使天下歸心,便自稱皇權神授,得到了武當真武大帝的庇佑,即位後,並在武當山大興土木,以酬謝神靈。

南岩宮上頂山巖下臨絕壁,緊緊鑲嵌在山體之上,似天然生成一般。

明成祖崇奉道教 廣建宮觀

據史載,永樂10年,明成祖朱棣命工部侍郎郭璡、隆平侯張信等率30萬眾進駐武當山,以14年之功,興建武當宮殿,形成9宮8觀、30庵堂、72岩廟、39座橋梁的巨大工程,構成龐大的道教建築群。每一建築都構建在峰、巒、坡、崖的合適位置上,借自然風景的雄偉清麗或奇峭幽壑,構成仙山瓊閣的意境,創造了自然與人文高度融合的優美景觀。

在武當山建築群修築期間,朱棣始終關切殷殷,前後共發了60多道上諭,再三叮嚀對山體不要有分毫修動,這也是武當道教建築群的一個特點,體現了道教「崇尚自然」的思想。

朱棣還把真武欽定為皇室的主要保護神,為武當乃至明朝道教的鼎盛拉開了序幕,以後明朝諸帝一直把武當作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朝廷家廟,扶持武當道教,加封武當,擴建宮觀,使其成了「天下第一山」與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。在明朝幾百年間,武當信徒不僅廣及大江南北,而且遠及台灣、香港和東南亞等地。

建築群座落仙境 保存文物

現存武當山古建築群主要包括太和宮、南岩宮、紫霄宮、遇真宮四座宮殿,玉虛宮、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,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餘處,建築面積達5萬平方公尺,占地總面積達100餘萬平方公尺,規模極為龐大。

漫步在武當山古建築群中,思古幽情油然而生,武俠小說中的奇情幻境彷彿重現,可謂穿梭於虛實之間的一場神祕饗宴。武當山的道教音樂也是中華音樂的活化石。此外,各宮觀中還保存有各類造像、碑刻、摩岩題刻、法器、供器與大量圖書經籍等,都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。

1994年12月15日,武當山古建築群入選文化類世界遺產名錄時,所獲的評價是「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、明、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。古建築群坐落在溝壑縱橫、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,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,其中的道教建築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,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準。」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