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。孔子曾讚賞“行己有恥”的士大夫精神,他還說,“知恥近乎勇”。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,才能臨財不貪,臨難不屈;才能謙和退讓,取捨有度。無論是個人修養,還是民族氣節,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。
孔子說:“行己有恥”(《論語•子路》),即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。孔子還說“知恥近乎勇”(《禮記•中庸》),大意是有羞恥之心就接近勇敢了。一個人懂的羞恥,才能自省自勉。有羞恥之心的人,才能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錯誤,戰勝自我,這是“勇”的突出表現。
孟子說:“無羞惡之心,非人也”(《孟子•公孫醜上》),大意是一個人沒有羞恥之心,就不能算作是人。
孟子主張性善論,他認為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、羞恥之心、辭讓之心、是非之心,這是仁、義、禮、智的萌動,只有禽獸才不具備人類的這些天然的善性。人有“羞惡之心”,才會在名利面前表現出高風亮節。
孟子還說:“人不可以無恥,無恥之恥,無恥也”(《孟子•盡心上》),大意是一個人不可以沒有羞恥感,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,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呀!
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不是很容易的事。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會覺的羞恥,能夠有勇氣改正,那還為時不晚。如果安於羞恥,或者不覺的是羞恥,反以為是榮耀,那就不可救藥了。
朱熹說:“人有恥,則能有所不為”(《朱子語類》),意思是一個人有了羞恥心,就能做那些不該做的事。
人有了羞恥心,才能意志堅定,於貧富、得失、義利之間有所取捨,而不是任憑慾望的驅使。否則,人沒有了羞恥心,就甚麼事情都能做的出來。
明朝學者呂坤在《呻吟語•治道》中說:“五刑不如一恥”,即再嚴酷的刑罰,也不如讓百姓懂的一個“恥”字。呂坤認為,教育人懂的廉恥要比重刑更重要。人的道德提高了,知道了甚麼叫羞恥,甚麼事該做,甚麼事不該做,就能明辨是非,這比犯了法再來處罰更有效。因此,儒家一貫主張教化為先,懲罰在後。
相關文章
- 阿哲說故事:寧可正而不足,不可斜而有餘 (2006年5月15日)
- 上行下效 (2006年5月5日)
- 民間故事:重義輕利 問心無愧 (2006年4月12日)
- 阿哲說故事:人各有命 (2006年3月24日)
- 民間故事:愛而不教 反害其子 (2006年3月21日)
- 民間故事:守義還重金 子孫享余慶 (2006年3月13日)
- 轉換生命的情緒 淺談真、善、忍的品德教育 (2006年2月17日)
- 民間故事:朝聞道 夕可死 (2006年2月3日)
- 《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》(十八):瑪雅文明的秘密 (2006年1月25日)
- 民間故事:寵辱不驚 淡泊平和 (2006年1月20日)
- 《三字經》故事:第十單元(2) (2006年1月17日)
- 《三字經》故事:第九單元(2) (2006年1月9日)
- 《三字經》故事:第九單元(1) (2006年1月7日)
- 小事成就大事 (2006年1月4日)
- 《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》(六):考古與神話 (2005年12月17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