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慧學校】古代心胸豁達的君子將權勢富貴看的很淡,將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,因此,沒有甚麼東西的失去會令他們感到憂慮。
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,沒有喜悅的表情;三次被免職,臉上也沒有生氣的神色。魯國大夫柳下惠也是三次被罷官,也沒有心生怨恨。這兩位知命的君子遇到忽得忽失的情況,泰然處之,喜怒不形於色。
唐代柳公權家中的銀杯被奴婢們偷走了,詢問時他們卻說不知道,柳公權淡然一笑,說:“銀杯成仙飛走了。”南朝梁人張率在新安時派家中僕人運三千石米回家,等回到家後,米耗去了一半。問原因,僕人說是老鼠和鳥雀耗去了米,張率笑著說:“好厲害的老鼠和鳥雀啊!”柳公權和張率對失去的財物不加追究,一笑了之,避免了矛盾和麻煩,也顯示了寬厚的胸襟。
凡事有得必有失,有失必有得,這是事物的常理。如果一個人總是處於患得患失中,不僅令人覺的他目光短淺、心胸狹窄,而且也給自己平添了許多煩惱。塞翁失馬,焉知禍福。得也好,失也罷,有一顆平常心最好。
相關文章
- 歷史故事:官高位顯 不忘節儉 (2006年11月9日)
- 歷史故事:患難與共 (2006年11月4日)
- 歷史故事:納言克己的宋仁宗 (2006年10月24日)
- 歷史故事:仁君風範 (2006年10月22日)
- 廣播節目:傳統文化第21集 (2006年10月15日)
- 歷史故事:正直重義 守節知足 (2006年10月11日)
- 歷史故事:心誠敬畏 可感蒼天 (2006年10月6日)
- 歷史故事:寬恕諒人 人人敬重 (2006年10月4日)
- 歷史故事:感德推功 (2006年10月3日)
- 歷史人物: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 (2006年9月30日)
- 歷史故事:朋友相交 以義為重 (2006年9月29日)
- 歷史故事:和氏璧 (2006年9月26日)
- 歷史故事:謹慎厚道 受污不辯重道義 (2006年9月22日)
- 歷史故事:知足不辱 有過坦承 (2006年8月31日)
- 歷史故事:暴政比猛虎更可怕 (2006年8月27日)